• 欢迎访问联合国华人协会

留美青年王德圣@永远跟党走的时代尖兵!

2017/5/11 0:00:00   点击次数:26


《王德圣自传》:男、汉族,1992年2月8日出生。籍贯安徽。共青团员,现就读于长江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家庭成员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父亲是一位企业家,他勤劳务实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我。我的母亲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她温柔善良、细致谨慎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深深的影响着我。哥哥姐姐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家庭、祖国付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温暖的家庭里,我接受了我的初期启蒙教育,并健康、幸福地成长着。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令世人瞩目的事--我国政府顺利收回对香港的行使主权.这是一件多么令国人振奋的事.盼望香港回归,我们已经等了很久,这同时也是我们几代人的愿望.自解放以来,在几届领导人的努力下,在全党,全人民的共同关心下,终于回归祖国.今天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再也不用担心在外"风吹雨打".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由港人治港,中央统一协调。作为还未上一年级的我当时也感到十分激动,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因此我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共青团员,进而成为一名党员的决心,并且我一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1998年9月,我在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小学学习 ,从上小学开始,在老师的培养教育下,我学会了歌唱“东方红,太阳升”,渐渐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逐渐了解到红领巾是用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通过阅读记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童年生活的文章,我逐步培养起了刻苦努力、好学上进的学习习惯。渐渐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热爱的朴素而炽烈的情感,开始有了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的奉献心情。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培养和教育下,我在小学三年级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从此,我在学习、劳动等方面更加努力了,暗下决心将来还要积极向团组织靠拢。在小学期间,我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在六年级时得到了“北京市三好学生”的称号及荣誉。
2004年7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市师达中学,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我在思想上逐渐懂得了青年人要成长必须靠近团组织,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我于2005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当我在团旗下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誓时,心潮澎湃!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培养成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初中毕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由于我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我得到了一个去美国参加交换生项目的机会。经过与家人的商量,我决定参加此次交换活动,去美国生活学习一段时间,以便未来归国更好的报效祖国。
2004年9月,我进入了位于美国康州的布里吉波特国际学院进行高中的学习,新的国家、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有着新的气息,翻开了我人生征程崭新的一页,我对着新的目标开始了新的奋斗和跋涉。虽然不在祖国的怀抱里,我的心却时刻牵挂着祖国,发誓努力做到最好,在国外为祖国争光。我踏踏实实的工作学习,经常为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各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上进,我深深懂得,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才会生活得更有意义。
2008年9月,我进入美国东北大学主修金融学,在此阶段学习上,我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思想上,成为了学生代表。在此期间,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了在美国全职实习的机会。在实习的18个月时间里,感触尤深,我们海外的学子之所以能在国外安然的学习和生活,是因为我们背后有祖国的站立。也许是因为背井离乡,我开始对中国的一切怀念,也就是在这时,我开始自学马克思理论和毛泽东思想。

2015年6月,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我放弃了国外安逸的生活条件,选择了回来,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因为我时刻记得,我是个中国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就要以祖国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了国外先进知识理念,同时切实了解中国国情的中国人,更应该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人民过得更幸福,营造真正的和谐社会为己任,而不是只图让自己衣食无忧。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人民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我时时刻刻都不会忘记这些教诲。人民需要党,党也需要人民。中国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领域还处于摸索和学习阶段,这时候就更需要在发达国家学习到了先进技术和理念的中国人把经验带回来,师夷长技。 

(鸣谢:联合国华人友好协会秘书长查尔斯先生供稿)